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资料 > 统计分析
从供需两侧探研思明区服务业发展新动力
发布日期:[2018-06-29] 【字体:

 

【摘要】思明区是厦门最繁华的中心区之一,200310月经国务院批准,鼓浪屿、开元、思明三区合一,之后思明区逐步成为厦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7年,思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破千亿元,占思明区生产总值的近九成(87.9%),已成为典型的服务业型经济区域。本报告纵观思明区并区后的发展路径,总结当前思明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归纳分析思明区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挑战,并结合实际从供需两端提出加快思明区服务业新动能发展的相关建议,为如何释放厦门市服务业发展潜力提供思考方向。

【关键词】 思明区,服务业,新动能

 

一、思明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思明区已发展为典型的服务型经济区域

改革开放初期,思明区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状态,2004年合并建区后,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产业内部单一的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动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0.131.668.3调整为2017年的0.112.087.9,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19.6个百分点。服务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经济引擎作用不断凸显,2017年,思明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61.52亿元,是2004年的8.4倍,年平均增长17.8%。从行业结构看,思明区服务业已从2004年主要依靠房地产、批零业的拉动调整至2017年金融、营利性服务业、批零业、交通业“全面开花”的增长格局。2017年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批零业、交通业合计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近八成(78.3%),其中,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贡献率最高,分别为29.9%19.6%

(二)服务业投资结构倾向于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

2004年以来,思明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特别是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种类不断丰富,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提升了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思明区服务业投资241.62亿元,比2004年增加206.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1%,比2004年提高9.4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看,服务业投资主要投向公共设施管理业、道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等领域。

(三)消费品市场形成多业态灵活发展格局

思明区消费品市场在经历实体零售稳步推进,电商网购强烈冲击后,已迈入“互联网+零售”多元发展阶段,逐步构建出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形成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大型购物中心等各种零售业态互相依存、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多业态竞争格局。2017年,思明区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中,专卖店21家,专业店15家,百货商店3家,大型超市3家,超市7家,便利店1家,占全市比重分别为91.3%62.5%60.0%100%58.3%20.0%,其中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百货店四种业态的零售额最高,合计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比重超九成;限额以上主要电商企业共43家,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49.39亿元,增长4.5%。厦门安踏、易点生活、乐麦网络、九牧王等8家企业零售额超亿元规模。

(四)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

思明区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呈持续较快增长态势,软件企业、总部企业贡献突出,文化类企业活力增强,教育类企业逐步迈入高成长阶段。2017年,思明区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对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近四成。十个门类大类中9成行业营业收入呈增长态势,其中6成行业呈两位数增长;5成行业营业利润呈两位数增长。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均保持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2%18.0%,营业利润分别增长37.0%87.5%;文化体育娱乐业扭转低迷态势,营业收入增长5.5%;居民对文化进修、技能学习等领域的需求旺盛,教育业呈现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43.3%,其中,新东方、快乐学习等教育机构表现突出。

 

二、活力增强,发展要素充分

(一)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处较高水平

2017年末,思明区常住人100.7 万人,比2004年增加54.0万人,人口密度为11990/平方公里,比全市密度多9630人,城镇化率达到100%,常住人口密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心城区居前,城镇化水平较高,为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2017年思明区人均GDP13.13万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16万元。

(二)打破壁垒,营商环境大幅提升

思明区地处厦门本岛中心区,土地供给紧张,2012年厦门市在思明区观音山布局总部经济,利用区域聚集效应,通过加速园区改造、打造楼宇经济、加快服务业平台载体建设等方式破解土地困局,目前已吸纳总部企业超70家;近年来,思明区积极对标世界一流经济体,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聚焦企业需求,不断提高营商环境。在商事登记环节,推行多证合一、一站式服务、电子化登记,2017年新增商事主体 2.98万户,比上年增长26.2%;在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方面,率先全国创新应用个人身份认证系统;在跨境贸易领域,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推进关检三互合作,办结效率提高50%;在减税降负方面,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企业运营成本下降,2017年思明区规上服务业单位税金0.03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单位营业成本(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所需要投入的营业成本)68.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9元。

(三)财政综合实力提升

2017年,思明区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2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6.8%,总量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2004年增长4.9倍,其中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超七成(71.6%)。分区域看,软件园和观音山商务营运中心税收保持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3.5%27.4%65家总部企业纳税贡献率达22%,纳税“亿元楼”达22幢;分规模看,全区年纳税亿元以上企业26家、千万元以上企业304家、百万元以上企业1784家;分行业看,税性收入占比继续保持在98%以上,房地产业税收占比下降至24%,商贸业税收占比上升至25%,实体经济逐步企稳。

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增加。2017年,思明区规上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由2012年的9.01万人提高至201713.69万人;实现户均从业人员数198人,比2012年增长8.2%

三、新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活跃度提高

(一)“互联网+”成为经济新驱动力

“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新模式,思明区借助软件产业积累优势,充分释放“互联网+产业”经济活力,2017年思明区实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拥有超亿元软件企业30家,其中美亚百科、吉比特、美图等企业上市,亿力科技入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四三九九、趣游等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互联网+零售”改变传统贸易方式,销售业绩大幅增长,2017年思明区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49.39亿元,增长4.5%;“互联网+物流”领域中,快递业务表现突出,受电商快速增长的影响,快递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7倍,营业利润增长1.6倍;“互联网+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厦门建发、厦门国贸等传统商贸企业加速创建供应链应用平台,引导企业从传统的贸易业务向全程可视化服务、供应链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延伸。

(二)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旅游会展持续升温。思明区旅游资源丰富,鼓浪屿、曾厝垵、南普陀常年吸引大量境内外游客,同时,思明区积极开展自驾旅游服务建设、观光巴士项目链接、强化智慧旅游基础建设等工作,整合街巷旅游、会展旅游等资源,有效提高旅游综合优势。2017年全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475.19万人次,增长15.1%;旅游总收入815.23亿元,增长20.2%;旅游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营业收入增长19.4%20179月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受“后金砖”效应带动,会展行业呈较快发展。2017年思明区举办各类展览总面积198.84万平方米,占全市的近九成(89.4%);举办各类展览173场,占全市的84.4%,举办各类会议5882场,增长12.9%

跨境电商成为进出口持续动力。2017年,思明区合同利用外资89.44亿元,规模居各区之首,占全市的27.3%;全年完成进出口1521.27亿元,增长11.6%,其中进口需求旺盛,进口额增长46.9%;全区拥有出行、医疗、教育等各类电商平台44个,电商交易额增长迅速,其中对国()外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金额增幅显著,增长1.5倍。

(三)文化、体育、健康等幸福产业欣欣向荣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成效显著的背景下,思明区逐步引导文化产业从单向推进转向产城融合发展、从关注产出转向重视综合服务功能。2017年思明区协办举办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文化节等时一系列时尚创意活动,成功完成鼓浪屿申遗工作,区域文化影响力大幅提高,文化服务优势显现,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4%;全民健身如火如荼,除登山、健步行、气功、健身等传统体育项目外,马拉松、瑜伽、帆船等新兴体育运动也备受推崇;健康服务业稳步增长,2017年思明区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8%

(四)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快速成长

借助厦门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均呈现快速增长。2017年,思明区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双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6.6%;专业技术服务业扭转2016年下滑趋势,呈较快增长,营业收入增长14.5%;科技服务业在三快在线、市政工程设计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保持强劲增长动力,营业收入增长19.0%

(五)创新驱动,推动“双创”提速发展

思明区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双创”呈蓬勃发展态势。2017年思明区投入1.4亿元支持科技研发创新,争取小微双创中央专项资金2520万元;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超百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新增数量居厦门市各区之首;光莆电子、吉比特成功上市,1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培育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2家,龙山文创公司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思明区服务业新动能发展存在问题

(一)中、高端服务领域供给能力不足

从思明区服务业结构看,虽然呈现新经济加快成长、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等特点,但依然存在传统贸易业、住餐业比重较大,转型升级缓慢,金融业辐射能力有限,服务业产业链布局尚不完善等问题。2017年,思明区金融业增加值348.20亿元,增长8.0%,对闽南金三角的辐射能力有待提高;商务服务业服务水平较弱,在会计、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领域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社会经济咨询、担保服务分别完成营业收入4.391.271.631.28亿元,除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增长15.4%,其余三个行业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14.2%20.6%7.8%;软件业企业遇转型升级瓶颈,四三九九、飞游科技等传统PC端游戏企业受手游市场冲击明显,美亚柏科、美图网科技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对该领域的软件企业带动作用有限;供应链管理、冷链物流等高端物流业发展缓慢,传统物流领域呈现同质竞争激烈,低端供应过剩等问题。

(二)产业间支撑拉动效果不显著

思明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工程勘察设计、货物运输代理、软件开发等领域,呈现总体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少等特点,2017年思明区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46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规上服务业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户均营业收入规模不足亿元,其中仅有固定电信服务、移动电信服务等传统行业户均营业收入超十亿规模,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研发、智能数控等方面的需求,对第二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尚未完全覆盖生产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缺口明显,2017年思明区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等信息服务业企业不足百家,营业收入规模仅为87.01亿元,难以满足工业、贸易转型升级的需要;道路货物运输、快递服务、租赁服务、仓储等基础配套薄弱,呈现企业规模小、服务类型单一、发展缓慢等特点,企业户均营收仅为14.17亿元,增长7.8%,供给能力有限;商务服务、职业技能、文化艺术培训服务等软实力支撑力度较弱,2017年该领域完成的营业收入136.28亿元,增长14.9%

(三)缺乏“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017年,思明区规上服务业企业692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04家,超十亿元企业仅有10家,主要集中在电信、货物运输代理等传统领域,且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缺乏具有行业领军作用的“独角兽”企业。亿元以下企业存在营业利润率低(14.9%)、亏损面超三成(30.3%)、单位营业成本居高不下、R&D经费内部支出比重较低等问题。虽然在国家统计局抓取的电商APP平台中,思明区在运动健康、游戏、影音娱乐、社交通讯、拍摄美化、购物比价等领域呈现平台数量多、下载频次活跃等特点,且占全省电子商务平台比重近七成,但仍面临平台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等问题,孕育“独角兽”企业尚需时日。

(四)供需错配,居民获得感有待提高

伴随居民需求从传统消费转向多功能消费,从基础性消费转型高端奢侈消费,思明区传统商贸、住宿餐饮、游戏动漫、商务服务、教育、医疗等供给已无法完全匹配居民需求。零售市场领域受电子商务冲击明显,居民对进口食品、电器等商品的需求增加,而目前思明区虽涌现出元初、超级物种等各类中高端商超,但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游戏动漫领域受困于传统产出模式,上下游产业链对接不足,无法形成聚集发展效益;教育领域,高端民办学校、国际学校鲜少,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教育需求,且尚未培育出优质的线上教育机构,在抢占“互联网+教育”,释放需求潜能方面稍有落后;在医疗领域,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但仍无法改变优质医疗资源少,供需矛盾紧张的现状。值得关注的是整容、微创医疗、中医养生馆等领域呈现快速增长,但也仍呈现管理水平有限、规模效益低等问题。

五、建议

(一)精准投资,储备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鼓励高端服务业发展。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对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软件研发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在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上适当倾斜,鼓励企业把投资投向高端服务行业;二是优先培育新经济。跟踪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新兴经济的发展态势,把握行业新的增长点,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管理、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集中发力,培养、聚集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强化科技投入。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服务业企业决策、投入、产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在技术、营销、管理等领域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企业的产业能效密度和服务辐射能力。

(二)布局完整产业链,强化专业性平台的聚集效应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布局,打造由创新龙头引领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鼓励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二是增加高端产业配置,在商贸领域,整合中低端供给市场,增加高端购物商超的布局密度,培育新型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在商务服务领域,扩大有效供给,加强对服务品质、产品品牌的引导和有效投入,提升休闲旅游、专业咨询、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服务供给水平;在软件信息领域,加强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国内外优质龙头企业将区域性、功能性研发项目落地;三是打造优质平台,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按照“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模式,面向海外人才提供离岸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全力打造集引才引智、创业孵化、技术转移、专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同时加速搭建前置性服务平台,在美国硅谷、澳大利亚悉尼、马来西亚吉隆坡、台湾金门等地设立海外预孵化基地,为海外人才、技术、项目提供专业化成果预孵化和技术转化服务。

(三)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培育多领域龙头企业

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开办企业、行政许可、获得电力、纳税服务、获得信贷等方面获取更便利、更规范的服务,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尽可能地降低制度性成本,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与经济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降成本、优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优先考虑科技服务、软件研发、文化旅游等轻资产行业,合理设置税费,弥补因固定资产较少,抵扣力度不足的问题。同时着重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在财政、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有效发明申报量,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产学研”转化作用,将科技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产业成果。三是培育排头兵企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在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排头兵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是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围绕营收、利润、税收、创新等要素指标,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和评价机制,建立高成长企业长效培育机制,筛选百家企业纳入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小升规”企业备选库,培育千家“小升规”企业。

(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提升金融中心服务水平。推动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业务的规范开展,在风投、私募基金等领域构建有效监管体系,加速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主动对接泉州、漳州等闽南金三角地区的龙头企业,在投融资、保险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二是培育特色医疗服务。对接台湾优质医疗资源,开展个性化、多层次的特色医疗服务,提高美容、养生、整形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行业规范,加速特色医疗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高端教育供给。加强教育机构的线上服务水平,引导新东方、学而思等大型教育机构线上业务的项目对接,同时鼓励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储备力量。

 

参考文献:

12005年思明区经济社会年鉴

22017年思明区经济社会年鉴

3、阎智军.(2018)《厦门市参照世行对标一流,提升营商环境成效显著》

4、阎智军.(2018)《十九大以来厦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课题指导:孔曙光

                  课题成员:彭 勇、王翠霞、

                             晋、袁青青

                      笔:袁青青

 

(此件主动公开)